请输入关键字
“飞”来横祸,警惕“蜂”舞危机
时间: 2024.09.11
夏日脚步的渐行渐远,火热的天气却丝毫不减,人们的穿着依旧轻薄,然而这却伴随着不可忽视的“小威胁”——蚊虫的叮咬。在众多昆虫中,蜂类具备自卫能力,如果不慎“激怒”了它们,其“锐利”的蜇针不仅是简单的皮肤刺痛,更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近日,桂林市临桂区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意外打落了一个胡蜂窝,数名学生和老师立刻遭到了胡蜂的袭击,个别儿童全身多处蜇伤,甚至脸部都留下了伤痕。

事件发生后,患儿家属及教师立刻将他们送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急诊科就医。进入急诊抢救区时,多名患儿面露痛苦,哭闹不止,并出现了呼吸急促、全身寒战发抖的症状。
急诊科值班医护人员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群体事件应急预案,由医师周永庆查看患者情况,判断病情,在明确症状后立即予以补液、抗过敏等对应治疗。很快,在多名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共同协作的努力下,多名患儿的症状逐渐缓解,在留观数小时后,安全返回了家中。
蜂类蜇伤绝非小事

有不少人认为,被蜂蜇了而身体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处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不同蜂种含有不同的蜂毒成分,主要类别有生物胺类、肽类和酶类。蜜蜂偏短和圆,黄或黑褐色绒毛,蜜蜂蜇后会将毒针遗弃;而胡蜂身体细长,颜色鲜艳,呈现黄色或橙色,蜇人后能缩回蜇针。蜜蜂蜇人后常将毒刺断在体内,且断刺内附着有毒囊、继续释放毒液;而胡蜂蜇伤后很少在伤口处看到毒针。

当蜂尾部的毒刺刺进皮肤后,这些毒素就会随之进入人体,引发一系列毒性反应,局部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痒痛,中间出现瘀点,严重者出现水泡;全身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等,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患者易出现休克、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
如何防范蜂类蜇伤
外出游玩或工作时,尽量不要靠近蜂巢、草丛、灌木,以免惊扰蜂巢,更不能乱捅蜂巢。当发现蜂虫时,不要慌张奔跑或扑打,而是要保持冷静,缓慢地离开现场,做好头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
蜂类蜇伤急救措施要牢记
拔出毒刺,清洗伤口,在冲洗过程中还可以用冰敷减轻局部的不适感。要注意鉴别严重情况并处理,如果患者曾经有过蜂蜇伤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既往史,或者已经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心慌等,应立即就医。此外,多处蜇伤和局部感染也需要高度警惕。
总之,掌握上述预防和急救措施,通过穿着、行为等方面的防护,可以有效降低被蜂蜇伤的风险;也可以在遭遇蜂蜇伤时迅速、有效地进行自救,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但请注意,这些措施只是应急处理,如果全身反应强烈,应立即前往就近医院或拨打120及时呼救。
希望大家能在享受秋天美好的同时,也能安全地避免被蜂蜇伤的风险,让我们在大自然中享受美好,也能保护自己的健康。
通讯员:章昊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