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压疮”或者“褥疮”,但对于它们的具体了解却并不多。压疮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更是如此。
压力性损伤的定义与分期
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尤其骨突部位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压力性损伤通常发生在活动能力受限、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身上,是临床护理中需要重点预防和管理的并发症之一。
压力性损伤的发展可分为四期、两个阶段,这些分期有助于医护人员评估压力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1期:皮肤完整,局部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在深色皮肤表现可能不同。
2期:伤口床可表现为有活性的、粉色或红色、湿润,也可表现为完整或破损的浆液性水疱。脂肪及深部组织没有外露,也没有肉芽组织、腐肉或焦痂。
3期:皮层组织缺失,脂肪组织外露,通常可见肉芽组织或伤口边缘内卷,局部可能存在腐肉和(或)焦痂。可能会出现潜行腔隙和窦道,没有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和(或)骨的外露。
4期:全皮层组织缺失,可以看到或直接摸到筋膜、肌肉、肌腱,局部也可见腐肉和(或)焦痂。通常伴有创缘内卷、潜行腔隙和(或)窦道。
不可分期:全层组织缺失,但由于被腐肉和(或)焦痂覆盖,无法确认其损伤深度。
深部组织损伤:皮肤完整或不完整,局部呈现持续指压不变白的深红色、栗色、紫色,或表皮分离后可见黑色伤口床或充血的水疱。
了解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和分期对于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只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才能避免病情恶化。
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及体位管理
了解压力性损伤的常见发生部位,以及通过体位管理来减少压力分布,对于临床护理实践至关重要。
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
压力性损伤一般出现在受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有骨性突起的地方,最常见的地方是坐骨、骶尾骨、两侧髋部、足跟等。
仰卧位好发部位:枕部、肩胛部、肘部、骶尾部、足跟部;
侧卧位好发部位:耳廓、肩峰、肋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部;
俯卧位好发部位:面颊和耳廓、肩峰、乳房(女性)、生殖器(男性)、膝部、足趾;
坐位好发部位:肩胛骨、骶尾部、臀部、足底。
压力性损伤的体位管理
体位管理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定期变换体位和采用正确姿势,可以有效减少局部组织的持续受压。
临床建议对卧床患者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或更频繁,变换体位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避免皮肤受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保持正确体位,包括卧床时头部、躯干和四肢的正确对齐,坐立时保持脊柱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
半卧位时,床头抬高≤30°,如病情需要超过30°,先摇高床尾,再摇床头,避免骶尾部受到剪切力。摇起膝下支架,必要时在腘窝下、足底垫上软枕。侧卧位时,维持两个股骨粗隆平面与床面呈30°倾斜度,使髋骨与股骨粗隆不受压。
同时鼓励患者自主翻身,轮椅活动时指导和协助患者在轮椅上作前倾和后仰的身体体位改变。
针对存在压力性损伤风险又无法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有效减压床垫、下肢垫、侧身枕、脚圈等减压装置。
每次翻身或调整体位时应仔细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状况,发现异常或压力性损伤迹象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策略
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最佳实践包括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高危人群,并针对个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首先,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至关重要,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并定期涂抹润肤霜以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在经常受摩擦力与剪切力的骨隆突处或局部皮肤出现疼痛、红斑、压痕等处使用预防性敷料。
均衡饮食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皮肤的抵抗力,还有助于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健康教育对于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至关重要,可以让他们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尽管已采取预防措施,但有时压力性损伤仍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治疗,选择适当的敷料进行清创、促进愈合,有效管理疼痛、控制感染,并定期监测病情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压力性损伤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预防方法,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及时地治疗和护理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伤口的愈合。
通讯员:王琴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