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趴着睡也能治病?浅谈俯卧位通气那些事儿》科普了“趴着睡”(俯卧位通气)的相关知识,同时展示了普通清醒病人的俯卧位通气姿势,有许多患者家属及医疗同行前来咨询有关俯卧位通气的具体实施细节,现特将规范化操作流程在本文做详细介绍。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
①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②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建议深镇静,Richmond躁动-镇静程度评分(RASS)-4至-5分。
③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④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两小时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导致反流误吸;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⑤其他:检查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物品准备
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敷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患者准备
①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翻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左向右还是由右向左进行翻转;
②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
③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将各管路方向整理成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
④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它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二、俯卧位通气实施操作流程
常见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五人法和信封法。考虑到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推荐使用信封法对ARDS患者实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职责分工与位置
注意:第1人,医生或呼吸治疗师站于患者头顶,负责发号施令、气管插管固定、头部的安置;第2、3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颈肩左右侧,负责中心静脉导管、胸部各引流管、体外膜肺氧合管路等;第4、5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左右臀部及大腿根部,负责股静脉/动脉管、尿管、腹部引流管等
1.位置与分工
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妥善固定、头部的安置及发出口令;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监护仪导联线、左侧上身导管的安置;第三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该侧静脉置管及右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四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导尿管及左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右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患者生命体征由位于监护仪对侧的医护人员查看。
2. 翻转方法及操作后处理
俯卧位后应注意保持人工气道及血管通路的通畅,避免胸腹部受压,同时应注意保护易受压部位,避免压疮的发生:
①将60cm×90cm的护理垫分别置于患者胸前及会阴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肤;
②将两个圆柱形枕分别置于患者胸部及髂嵴处护理垫上,男性患者注意避开生殖器部位;
③将翻身单覆盖在圆柱形枕头上,患者双手置于两侧紧贴身体;
④由位于头侧的第一人固定住患者的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其余四人将患者身上、身下两层翻身单边缘对齐,将其同时向上卷至最紧,固定住患者其他导管;
⑤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并与其他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
⑥确认患者及导管安全后,听第一人口令同时将患者翻转为90°侧卧位,然后五人同时将患者(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行180°翻转至俯卧位;
⑦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头下垫护理垫与减压枕,留出足够高度,确保人工气道通畅,便于吸痰操作;特殊情况如颈部强直的患者应给予一定的镇静镇痛,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保证颈部悬空,留有操作空间;
⑧确认圆柱形枕位置恰当;整理确认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导线固定,摆放肢体于功能位。
图2A-2F 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翻身流程
注意:2A心电导联电极片贴在患者肩部及双上肢外壁;2B上下两层翻身单对齐,同时向患者卷起;2C将患者平移至病床一侧;2D五人同时将患者翻转90°;2E五人同时将患者行180°翻身至俯卧位;2F整理管路,肢体摆放功能位
三、俯卧位通气结束操作流程
①俯卧位通气结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②将患者胸前电极片移至肩臂部;
③先由第一人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各自妥善固定好所负责的管路,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人员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位,撤除患者身上的敷料及软枕,整理好病床,将患者摆放至需要的体位;
④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心电监护接至胸前;
⑤整理各管路,重新妥当固定;
⑥清洁颜面部,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进行口腔护理。
四、俯卧位通气时间
目前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尚有争议,建议不小于12小时,但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如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考虑随时终止俯卧位通气。
五、俯卧位通气结束时机的评估
1.俯卧位通气撤离指征
①原发病未控制、俯卧位通气治疗指征选择不恰当等导致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氧合及病情未改善或恶化;
②评估俯卧位通气弊大于利,如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如腹部术后伤口裂开);
③患者病情改善,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指数>150mmHg且持续6小时以上,无需继续进行俯卧位通气。
2.紧急终止俯卧位通气的指征
①心脏骤停;
②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③恶性心律失常;
④可疑的气管导管移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积极的俯卧位通气对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当患者病情好转时应及时撤离俯卧位通气。在俯卧位通气无效或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可紧急终止俯卧位通气,采用俯卧位与仰卧位通气交替的治疗策略。
通讯员:史鹏宇 唐春霞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