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指南丨降压药减量、感冒药加倍?医生最想提醒的10个用药错误
时间:
2025.08.21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工具,但错误用药可能导致疗效降低、副作用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引发的健康问题超过数百万例。今天,康康邀请药学部药师梳理了十大常见用药误区,帮助大家科学用药,保障健康。
常见用药误区及解析
误区1:自行增减药量,追求“快速见效”
错误行为:感冒时加倍服用退烧药,高血压患者擅自减少降压药剂量。
风险:药物过量可能引发中毒,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导致肝损伤。剂量不足则无法控制病情,导致病情反复或恶化。
正确做法:严格遵医嘱或说明书剂量,按时按量服药。
误区2: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
错误行为:抗生素服用至症状消失后,自行停药。
风险:细菌未被彻底杀灭,可能复发或产生耐药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停药会发生反跳现象。
正确做法:完成整个服药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需要继续服药,除非医生明确说明无需再继续服用药物。
误区3:多种药物混用,认为“疗效更强”
错误行为: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退烧药或中药和西药“叠加治疗”。
风险:成分重复,如多种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药物过量。药物相互作用可能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如阿司匹林与布洛芬联用会加重胃损伤。
正确做法:用药前告知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自行混用。
误区4:忽视用药时间与方式
错误行为:肠溶片嚼碎服用,破坏药物保护层。缓释片掰开服用,导致药物快速释放引发中毒。
风险:降低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正确做法: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选择用药时间(餐前/餐后/空腹)和用药方式(吞服/嚼碎/含服)。
误区5:用饮料送服药物
错误行为:用茶、咖啡、牛奶或酒送服药物。
风险:茶中的鞣酸、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如铁剂与茶同服会降低疗效。酒精可能加重药物毒性,头孢类抗生素与酒同服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正确做法:用40℃以下的温水送服药物,避免与其他饮品混用。
误区6:盲目相信“天然药物无副作用”
错误行为:自行长期服用中药、保健品或偏方,认为“纯天然=安全”。
风险:部分中药含毒性成分,如何首乌可致肝损伤、马兜铃酸可致肾衰竭等。保健品与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干扰治疗,如银杏叶提取物与抗凝药联用会增加出血风险。
正确做法:使用中药、保健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误区7:儿童用药“成人减半”
错误行为:将成人药片掰碎或减少剂量给儿童服用。
风险:儿童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易引发中毒,如阿司匹林可能引发儿童瑞氏综合征。
正确做法: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混悬液、颗粒剂),按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
误区8:过期药“凑合吃”
错误行为:药品过期后仍继续服用,认为“只是效果差一点”。
风险:过期药物可能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如阿司匹林过期后水解为水杨酸,刺激胃黏膜。抗生素过期后疗效下降,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正确做法:定期清理家庭药箱,处理过期药品。
误区9:输液“见效快,更有效”
错误行为:主动要求医生输液治疗感冒、发烧等常见病。
风险:输液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静脉炎或感染,过度输液会增加抗生素滥用风险,导致耐药菌传播。
正确做法: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原则,仅在必要时接受输液治疗。
误区10:忽视药品储存条件
错误行为:将药品随意放置在潮湿、高温或阳光直射的厨房、浴室等位置。
风险:药品受潮、变质后疗效降低或产生毒性,如硝酸甘油等药受热后易失效。胰岛素等生物制剂未冷藏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
正确做法:按说明书要求储存药品,避免混放。
安全用药小贴士
1.用药前“三查”:查药品名称、剂量、有效期;查用法用量;查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2.记录用药史:保留药品说明书,记录过敏史及慢性病用药情况。
3.定期咨询医生:长期用药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复查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4.警惕药品广告:不轻信“根治”“无副作用”等夸大宣传,避免购买假药、劣药。
合理用药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避开上述误区,遵循科学用药原则,可最大化药物疗效,降低影响健康的风险。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