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生命奇迹丨深度昏迷→独立行走!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康复医学科成功促醒深度昏迷患者
作者:温晶 贲维勇 时间: 2025.02.24
2024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内,患者杨先生(化名)的母亲眼含热泪,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感激地说:“是你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半年前,杨先生因一氧化碳中毒陷入深度昏迷,合并反复消化道出血、重症肺炎褥疮等危重并发症,生命一度垂危,如今却已神志清醒、行走自如,顺利回归家庭,这一喜人转变的背后,是康复医学科团队的不懈努力与患者家属的坚定支持。
突发意外,生命危在旦夕
2024年5月的一个不幸事件,让杨先生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家中,由于潮湿木材的不充分燃烧,他意外吸入一氧化碳,被发现时已经意识丧失、呼吸微弱。虽然经过及时的急救措施,杨先生得以保住性命,但这场意外导致的严重脑损伤却让他陷入了深度昏迷,并引发了一系列致命并发症。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如同潜藏的恶魔,让杨先生反复遭受消化道出血的折磨,频繁的禁食与胃肠减压又让他营养摄入严重不足,身体日渐消瘦。同时,脑损伤加上长期卧床引发的严重坠积性肺炎,使得痰液黏稠难以排出,入院初期血氧饱和度甚至一度跌至危险的80%。

更糟糕的是,留置的导尿管导致杨先生尿路感染,局部皮肤长期受压也引发了感染和骶尾部的褥疮,疼痛与不适如影随形。杨先生虽然眼睛偶尔睁开,但却处于无意识的昏迷状态,四肢僵硬、关节挛缩,无法做出任何自主反应,GRS-R昏迷恢复量表评分仅为8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更是只有0分。

“当时,我们已经在多家医院治疗了近2个月,但医生给出的判断却如同晴天霹雳——他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了。”杨先生的母亲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眼中满是泪水。然而,作为家人,他们始终不愿放弃一丝希望。于是,带着这份坚持与信念,他们决定将杨先生转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康复医学科,寻求最后的救治机会。
多学科协作,科学化解生死危机
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康复医学科迅速集结了一支跨学科精英团队,涵盖神经康复、重症医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营养支持、伤口护理等领域的专家。他们携手并进,凭借多学科团队的深厚底蕴,精心策划了一套“三步走”的救治方案。
第一步:稳固生命防线,严控并发症
•呼吸挑战:通过肺功能精细康复训练与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结合精准的抗生素治疗,逐步扭转肺炎局势,让患者呼吸重获自由。
•消化与营养难关:通过质子泵抑制剂的持续泵入,结合胃液OB检测结果潜血为阳性而患者血红蛋白并未明显下降的情况,团队敏锐判断患者无活动性出血,随即调整策略果断停止禁食,从糖水、米汤开始,逐步修复和滋养消化道黏膜,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及功能恢复,直至恢复到自制匀浆膳饮食。此外,修复初期患者肠内营养不足时,团队为其留置深静脉置管,通过肠外营养补充每日能量及蛋白质摄入,确保营养需求达标,多管齐下为患者消化道筑起坚实的康复防线。
•创面修复挑战:在营养支持与创面护理小组的精心照料下,银离子敷料等先进治疗手段轮番上阵,历经两月的坚持,杨先生的褥疮创面终得圆满愈合。
第二步:唤醒意识,重塑神经功能
依据2023年版《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康复评估与方案。高压氧舱的近四个月的治疗,如春风化雨显著改善了他的脑细胞缺氧状况。同时,团队采用新引进的源自华西神经检测与调控中心的rTMS为主的神经调控技术,左DLPFC高频与右DLPFC低频的巧妙搭配,为患者点亮了意识复苏的明灯。
随着患者意识的逐渐改善,治疗方案也随之调整,左DLPFC、双M1高频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有效激活大脑皮层。此外,促醒药物、亲情唤醒等多感官刺激,如同温暖的呼唤,持续推动患者意识的恢复。
第三步:重塑运动功能,回归生活舞台

初期阶段,团队细致入微地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被动关节活动,减轻关节挛缩,逐步增加站立床训练,改善下肢肌张力过高情况,同时运用科室新引进的设备——神经肌肉电刺激(NEMS)为肌肉“注入活力”,减缓肌肉萎缩。

随着患者反应的好转,团队的治疗方案也进一步升级。他们加强了坐位、四点支撑、跪位平衡与站立平衡训练,结合下肢外骨骼步态康复机器人的高科技辅助,患者从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此基础上,当患者状态持续向好时,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系统登场,对其吞咽、言语与认知进行全面提升,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显著增强,MMSE得分从意识清醒后的15分跃升至22分。通过模拟厨房、卫浴等生活场景,团队帮助患者进行ADL训练,从独立进食到如厕,基本生活技能逐一恢复。最终,患者的ADL评分从0分攀升至85分,手功能达到实用手A级别(能完成手功能评定所有动作),生活能力全面重建,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

闯过难关,医患共谱生命赞歌
长达半年有余的康复过程充满艰辛。治疗初期,杨先生因认知障碍时常情绪低落,消极配合训练。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带领治疗团队,用卡通图卡与他沟通,耐心安抚其情绪。为预防肌肉萎缩,治疗师每天为患者进行关节松动训练,家属更是不离不弃,主动学习康复手法,参与床边护理。
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入院后的第51天,杨先生首次遵嘱闭眼;第100天,喊出了母亲的名字;第110天,自己用筷子吃上了桂林米粉;第140天,在助行器辅助下迈出了第一步……当杨先生走出医院大门之际,阳光温柔地洒落在他的脸庞。这段从深度昏迷到逐渐苏醒,再由长期卧床到重新站立行走的艰难历程,不仅是现代医学技术的一次显著胜利,更是对生命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精神的深刻诠释。
“这类重症患者的康复需要‘技术+温度’。”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励建安院士曾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生理功能恢复,更要注重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康复医学科执行主任樊永梅带领科室引入“全周期康复管理模式”,从急性期介入到居家环境改造指导,全程护航患者康复。
杨先生的成功案例,仅仅只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康复医学科近年来在重症康复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科室不断创新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的康复技术,通过胆大心细且积极的促醒技术、多学科协作体系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已成功帮助多名危重患者重获新生。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通往新生的阶梯”,康复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心手相连,将科室墙上那句掷地有声的标语化为行动的力量,他们用专业与爱心,为患者点亮通往康复的光明之路,守护着每一份珍贵的生命希望。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支优秀团队,了解他们用爱与专业,书写康复的奇迹篇章。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康复医学科依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快速发展,并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结为康复联盟,是集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临床学科。

科室分设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理疗室,中医传统针灸、推拿治疗室、高压氧等,并设置门诊和康复病房。
主要设备
康复医学科拥有经颅磁(TMS)治疗仪、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冲击波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上肢三维机器人、多功能微波理疗仪、智能恒温蜡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脑干扰电疼痛治疗仪、电脑中频电疗仪、超短波电疗机、智能温热牵引系统等全国较为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
人才构成
康复医学科现有医护、康复治疗师共30余人,涵盖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科室人员先后前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
主要业务
脑卒中后康复、脑外伤康复、脊髓损伤后康复、骨折术后康复、疼痛康复、呼吸心肺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
诊疗特色

科室以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及治疗方法结合中医传统特色康复,与骨科、胸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联合协作,开展了各种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如PT、OT、ST、新Bobath技术、PNF技术、川平疗法、MET肌肉能量技术、关节松动术、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贴扎技术等,运用康复理疗、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诊治多种常见病与疑难杂症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叠彩院区康复医学科——
地址:桂林市叠彩区叠彩路2号
病房:4号楼(中楼)一楼

咨询电话:0773-2802892(医生办公室)、0773-2831693(护士站)

临桂院区康复医学科——
地址:桂林市临桂区沙塘路8号
病房:住院楼6号楼9楼

专家介绍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