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成功开展两例脑氧监测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作者:卿红双 时间:
2025.01.26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血管外科与麻醉科紧密配合,成功完成了两例脑氧监测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这是医院首次将术中脑氧监测应用于此类高风险手术。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过程中如何实时监测脑部氧供情况,确保手术安全,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脑氧监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
经过术前详尽的多学科病例讨论及完善手术保障方案后,手术如约进行。手术由血管外科执行主任李鑫教授主刀,在舒畅教授指导下,并在副院长曹丽君教授和麻醉科崔宇龙博士的帮助下,血管外科团队成功采用脑氧监测,顺利为患者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李鑫教授介绍,脑氧监测仪主要是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来测量脑部组织的氧饱和度。该技术基于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特性不同,通过发射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并检测其经过脑部组织后的吸收和散射情况,来计算氧合和还原血红蛋白的浓度,从而得到脑部组织的氧饱和度。而脑氧监测技术可以在手术阻断颈动脉时,帮助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了解脑部氧供、氧需水平,判断脑组织的缺氧程度,从而在手术中优化对于阻断颈动脉血流时的脑保护措施。
此次两位接受手术的患者为70岁和75岁的男性,均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导致颈动脉严重狭窄。手术团队通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组织进行剥离和血管修复成形,有效清除了血管内的病变,恢复了血流通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均已康复出院。
脑氧监测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不仅能够实时反映脑部氧供情况,为手术操作提供重要参考,还能及时发现潜在的脑缺血风险,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
认识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内壁形成斑块和钙化等导致的血管腔变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年龄增长和遗传因素会显著增加颈动脉狭窄的风险。
颈动脉狭窄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一过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或视力模糊,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恢复;头晕或眩晕;严重狭窄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即中风),表现为面部或肢体一侧无力、语言障碍、意识丧失和脑疝等,严重时可致死。
为了预防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并发症,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健康饮食、控制危险因素、按医嘱规范用药、戒烟限酒、规律锻炼、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介绍
舒畅
外科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血管外科中心博士后,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血管中心二病区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中心主任,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普通外科)及卫计委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者(PI)。
任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Englewood Hospital of MT Sinai)、耶鲁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客座教授。
学术任职包括: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副主席;外周动脉疾病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委员;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of Vascular Surgery,SVS)国际委员;阿根廷心血管外科学会荣誉国际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欧美同学会大血管疾病分会荣誉会长;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等。
获得奖励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医学科技奖等10余项。个人荣誉包括“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被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评为“杰出教授”,首届“湘雅名医”,首批全国名医百强榜,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人,在国内外SCI、CSCD、Medlin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重大协同创新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际国内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受邀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200多家医院进行会诊及手术,曾赴德国、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土耳其、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等18个国家进行手术演示170余台。
作为专场主席、点评专家,主持国际性会议20余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讲学70余场。2009-2011年连续三年受邀在美国外科学院年会以及欧洲血管外科年会做大会专题报告,2011-2019年连续在美国Veith国际血管论坛做大会报告,连续六年在CICE做大会报告及手术直播演示,连续4年在美国C3会议手术直播演示。作为三位共同主席之一,2013年在伦敦主持英国皇家医学院血管峰会并开辟中西方对话专场。为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南亚的16个国家培训专科医师190余人次。
李鑫
外科学博士,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德国莱比锡大学访问学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学组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委会下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大血管分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中南大学前沿交叉课题1项;发表和参与发表英文和中文学术论文122篇(第一和通讯作者4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姚松良
外科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桂林医学院,后获得桂林医学院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亚太血管学术联盟(APA)广西分会委员,广西中西医慢创协会委员,从事相关临床外科工作17年余。曾先后在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广西医科大学微创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主持自治区科研课题一项,在省级、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擅长:血管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和介入、开放手术治疗,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血管瘤、急性动脉血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先天性皮肤血管瘤、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等。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