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9.5cm腹内“炸 弹”濒临引爆!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血管外科团队1小时微创拆弹成功
时间: 2025.07.11
腰疼多年竟是体内藏“雷”!66岁的张先生(化名)腹中那颗直径9.5厘米的腹主动脉瘤已膨胀至极限,濒临爆裂。 危急关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化身“拆弹部队”,凭借精密预案与精湛技艺,在一小时内成功完成超高难度微创腔内修复术,不仅拆除了这颗“不定时炸 弹”,更奇迹般保住了关键血管功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回。目前,张先生已康复出院,重获新生。

患者张先生长期饱受腰腹痛困扰,却一直被误诊为腰椎疾病。近一个月以来患者症状加重,经检查发现其腹主动脉瘤直径已膨胀至惊人的9.5cm,濒临破裂边缘。腹主动脉瘤素有“不定时炸 弹”之称,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70%~90%,确诊后必须立即手术干预。

术前CTA检查显示,患者腹主动脉瘤巨大
更棘手的是,张先生的病情极为复杂:瘤体巨大且合并短瘤颈、锥形瘤颈,这意味着采用微创腔内支架手术,术后发生内漏的风险极高。同时,双侧髂动脉也已形成瘤体,从肾动脉到髂内外动脉分叉的长度不足,若使用常规尺寸支架,将不得不牺牲髂内动脉,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跛行或臀部疼痛等后遗症。而传统的开放手术,则面临创伤大、恢复慢的弊端。

面对生死攸关的复杂局面,在血管外科舒畅教授与执行主任李鑫教授的指导下,科室团队周密规划。经过详尽的术前测量评估,团队决定紧急调配特殊尺寸的支架,并精密设计支架近端与远端的定位方案。

方案既定,在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手术即刻进行。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湘雅二医院驻桂专家王伦常主治医师与科室副主任姚松良副主任医师、陈国兴住院医师协同作战。手术团队精准实施双侧股动脉微创穿刺,术前造影确认各项主动脉指标与术前规划一致后,按计划精准释放支架主体。尽管瘤体巨大,团队仍高效完成了对侧髂支置入,精准定位并释放支架,随后进行球囊扩张。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一小时,一气呵成。术后即刻造影传来令人振奋的结果:无任何内漏,双侧髂动脉瘤被成功隔绝,且双侧髂内动脉血流保持通畅!手术室内紧绷的气氛终于得以舒缓。

from clipboard

支架置入后造影可见腹主动脉瘤被支架隔绝(术前左图、术后右图)

from clipboard

术后影像显示,双侧髂动脉瘤被完美隔绝(术前左图、术后右图)
令人欣慰的是,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且顺利。麻醉苏醒后即返回病房,术后第二天便能下床活动,困扰其多时的腰腹痛症状也显著缓解。术后第四天复查CTA显示支架位置及形态一切正常,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前,医护人员着重叮嘱其务必严格控制血压、心率,彻底戒烟,并定期回院复查。
认识“隐形杀手”腹主动脉瘤
血管外科专家王伦常介绍,腹主动脉瘤(AAA)是指腹主动脉局部发生病理性扩张。当扩张直径超过正常值(约1.5cm~2cm)的50%(即≥3.0cm),或超过邻近正常血管直径的1.5倍时,即可确诊。腹主动脉瘤并非肿瘤,却会像气球般逐渐膨大直至破裂,是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以下人群属于腹主动脉瘤高发群体:年龄≥65岁者、男性、吸烟者(包括既往吸烟),有家族遗传史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或高血脂者,以及曾患其他动脉瘤者。
腹主动脉瘤患者早期症状隐匿,多在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时被发现。若在腹部脐周摸到搏动性包块,务必及时就医检查(体型消瘦者可能摸到正常腹主动脉搏动,需通过检查鉴别)。其中,多普勒超声是首选筛查手段,可检出直径3cm以上的腹主动脉瘤,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的优势,适合大众筛查;CTA是目前诊断腹主动脉瘤最理想、准确的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瘤体及附壁血栓,对手术规划和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王伦常提醒,腹主动脉瘤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手术是唯一能防止其破裂的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瘤体直径为3cm~4.9cm的患者,破裂风险较低(特殊瘤体形态除外),暂未达到手术指征,需每年进行一次CTA复查,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心率、血糖、血脂,戒烟。
直径≥5.0cm或增长迅速的动脉瘤患者,需尽快接受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式包括微创支架植入和开腹手术人工血管置换,专业医疗团队会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术后患者仍需每年进行一次CTA复查,并到手术医院随访,同时持续控制血压、心率、血糖、血脂,戒烟。
腹主动脉瘤虽隐匿却极其凶险,早期发现是防控关键。高危人群务必重视定期筛查,坚持戒烟、控制血压,防患于未然!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一项“腹部血管超声”,就能有效排查这颗危险的“不定时炸 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