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速丨患者呕血不止病因成谜,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多学科联手破困局
时间:
2025.09.26
反复呕血,病因成谜团;辗转求医,希望渐渺茫。当巨大的主动脉瘤成为潜伏在食道旁的“定时*”,一场多学科联手的精准救援,如何破局?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强大技术支撑和多学科协作(MDT)优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多学科团队抽丝剥茧锁定“元凶”,以高难度手术成功救治一名病因罕见、诊断曲折的复杂主动脉瘤患者,让绝境中的患者得以绝处逢生。
辗转求医!呕血“元凶”难寻踪
长期在深圳工作的唐先生(化名)在一次饭后突发呕血并伴有胸痛,在深圳某医院对症治疗后症状暂时消失。本以为病情已有好转,不料不久后他再次毫无征兆地多次大量呕血,只得紧急返回老家求医。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提示“胃潴留”,经常规止血、抑酸治疗后,唐先生呕血症状仍然反复发作,始终无法彻底控制。
为明确病因、获得更精准的治疗,唐先生转诊至桂林某三甲医院。复查胃镜显示“消化道溃疡”,结合其胸痛病史,进一步完善主动脉CTA检查,结果提示存在“主动脉瘤”。然而,关键问题——“溃疡与动脉瘤是否关联”“是否存在主动脉食管瘘”——始终未能明确,诊疗陷入僵局。呕血持续不断,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在多方求医无果后,家属带着最后一线希望将患者送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生命体征虽然暂时稳定,但潜在的主动脉病变如同“定时*”,随时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若不尽快明确病因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
多学科会诊!抽丝剥茧锁定“真凶”
面对这一棘手病例,医院立即启动危重症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由心血管外科牵头,联合消化内科、超声影像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等专家迅速集结,一场“病因侦破战”迅速打响。鉴于患者无明显活动性出血,为进一步明确食管溃疡与主动脉瘤的关系,团队为其紧急安排了胸部增强CT检查。
术前主动脉CTA图像可见降主动脉巨大瘤样扩张
专家团队对胸部增强CT及主动脉CTA图像进行逐帧剖析,真相逐渐清晰:患者体内存在一个巨大的主动脉瘤,瘤体像“膨胀的气球”一般压迫食管壁,长期挤压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形成溃疡。关键的是,影像学上未发现食管与主动脉之间有明确瘘管相通。“不是主动脉食管瘘,是巨大主动脉瘤压迫食管所致!”消化内科执行主任欧阳春晖在仔细研判外院胃镜图像后,肯定了这一诊断。
病因明确后,心血管外科团队围绕手术方案展开深入讨论。鉴于瘤体位置特殊、手术风险极高,团队最终决定施行“升主动脉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象鼻支架植入术”这一高难度术式,希望彻底解决动脉瘤问题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生死手术!两院多学科联手闯险关
方案既定,各科室迅速进入协同“作战”状态。麻醉科团队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并备齐应急抢救设备;消化内科欧阳春晖主任术前再次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精准确认食管溃疡的位置、大小及愈合状态,排除活动性出血,为手术清除障碍。术前,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专家宋国宝教授带领桂林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流程,细化每一个操作环节。
手术台上,专家团队配合默契,操作精准。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体外循环机顺利撤离时,患者自主循环成功恢复,标志着这台高难度手术圆满成功。术后即时胃镜复查显示,患者食管所受压迫已显著减轻,为溃疡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术后精护!三天实现康复跨越
术后,患者被转入心血管外科ICU接受24小时严密监护与精细化治疗。医护团队精准调控药物,积极防治水肿、感染等并发症,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机体恢复。
术后主动脉CTA图像显示原瘤体已被人工血管及支架替代
术后第一天,唐先生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术后第三天,生命体征平稳,无再出血迹象,顺利返回普通病房。目前,唐先生已能正常进食,呕血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现已康复出院。
患者为医护人员点赞
从罕见病因难确诊到两院多学科联手破难题,这场凝聚着深度对口支援与高效协作精神的救援,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更彰显了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复杂重症诊疗领域的顶尖能力与多学科协作的独特优势。未来,医院将持续依托湘雅二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常驻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深化多学科会诊机制,不断提升复杂重症诊疗能力,为区域内群众提供与湘雅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用专业与责任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