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旅行突遇“鬼门关”,医护齐创“心奇迹”
时间: 2023.12.01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主要血管几乎“瘫痪”、心源性休克、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个个都能致命!幸运的是,这位“不幸”的患者遇到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的“硬核”医护团队。多学科无缝衔接,帮助患者勇闯生死关,医护人员持续8个日夜不懈奋战,最终为患者创造了“心”的奇迹!

422e600e897d45c2b41484349b3650aa.png

愉快旅途

突发心梗命悬一线

“谢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67岁的赖先生仍心有余悸。

时间回溯到11月16日,来自广东的赖先生和战友一起来桂林旅行。当天下午3点,赖先生开始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晚上9点50分,赖先生症状持续加重,于是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急诊救护车将其接送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就诊。

接诊后,赖先生出现了明显的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休克的表现,结合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结果,医师判断患者可能患有心肌梗死,若不及时救治,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停止的紧急情况。

危急时刻,急诊科主任谢杉杉带领医护团队快速反应,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接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给予抗血小板、升压药物等治疗,同时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让赖先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与此同时,心血管内科张杰文医师迅速赶来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决定为患者行急性冠脉造影术,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生死时速

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为了进一步明确患者心肌梗死病变的位置,查找堵塞血管,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在介入治疗室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术。术中,医师发现赖先生心脏的主要供血血管存在严重狭窄情况,三支血管均出现病变,必须立即通过介入手术进行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医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通过导管顺利在赖先生血管闭塞处放置两枚支架,闭塞的血管得以重新开通,患者存活的概率大大增加。

在医护团队的迅速抢救下,患者从入院至开通血管仅用时1小时,至此,抢救暂时告一段落。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披荆斩棘

齐心协力创“心”奇迹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赖先生的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转入重症医学科时,患者仍需依靠呼吸机维持氧合,并需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患者心脏射血分数( EF值)不足40%,医护团队紧急建立了床旁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提示严重低排高阻、肺水及血管通透性指数明显升高。此时,赖先生正面临心梗、心衰、呼吸衰竭、休克以及急性肾损伤的严重情况,如果不进行积极处理,前期的治疗将会功亏一篑。

管床医生史鹏宇在副主任高华的指导下,拿出看家本领,给予患者强心、抗心衰、降低后负荷等对症处理,针对患者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等情况,持续进行血液净化,以稳定机体内环境。然而,患者病情依然危重。

针对赖先生的危急病情,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竭尽全力做好各项预案,并针对病情变化调整医疗方案。科室主任黄群英指出,心源性休克是当下救治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容量管理、前后负荷精细化把控、内环境的稳定、心功能的维护等都是救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需要医护之间的绝对配合。对于赖先生而言,当下的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

经过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数天的日夜奋战和精心救治,患者神志逐渐恢复清醒,心衰症状得以纠正,血管活性药物逐渐停用,肾功能恢复,逐渐停用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长达6天的有创机械通气之后,患者终于在11月21日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11月23日,赖先生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转出重症监护室当天,赖先生紧紧握着史鹏宇的双手,由衷感激道:“谢谢你,谢谢你们,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赖先生的家人为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特地送上了两面锦旗。鲜红的锦旗彰显着对病区医护人员工作的肯定和信任,同时也是对他们专业技术和卓越服务的最好嘉奖。

赖先生的成功救治,得益于急诊科心肌梗死的早期准确识别及第一时间启动的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更离不开心内科、麻醉科、介入治疗室、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该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急危重症救治及多学科团队协作方面的高效诊治能力。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将不断精进医疗技术及服务能力,以更高的标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通讯员:李凤姣 唐春霞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

终审: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