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杨先生来自山东,近日,他来到桂林帮助农户推销当地的水果,助力乡村振兴,不料却在路途中突发症状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好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医务人员细心分析病情,及时为患者进行微创介入治疗,助其脱险。
11月20日中午,杨先生在饭馆吃完饭后突发腹痛,并伴有背痛、恶心、呕吐、全身出汗等症状。当时他以为是自己食用的不新鲜食物导致,于是到附近诊所输液治疗,但症状仍不见好转。11月21日,杨先生恶心、呕吐的症状虽有好转,但仍感觉有轻微的背痛、背部麻胀感,于是独自一人前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急诊科就诊。
杨先生就诊后,急诊科医务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患者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发作的严重冠心病,也是冠心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年仅36岁的杨先生平常没有基础疾病,经常运动,规律体检,家人也没有心血管相关疾病史。他怎么也不肯相信,自己以为只是简单的吃错东西,怎么可能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心肌梗死呢?
杨先生的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朋友也还在赶来的路上,他对手术治疗也是顾虑重重。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蒋小菊、副主任医师赵印平反复耐心与他沟通,解释疾病的危险性和紧急性,并电话联系杨先生家属告知病情。对于心梗患者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在征得患者家人同意后,医院迅速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为杨先生进行相应救治。
介入手术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右冠状动脉近段已完全闭塞,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医师向其家人予以告病危。蒋小菊和赵印平立即商讨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还比较年轻,决定为杨先生实施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
在患者堵塞的血管里抽出大量血栓后,造影显示血管开通,杨先生症状很快缓解,生命危险总算解除。如今,杨先生回想起发病时候的凶险,仍然心有余悸,他非常感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正是医院专家医护团队凭借精湛的诊疗技术,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生命至上的信念和努力让他脱险。
赵印平介绍,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心梗趋向于年轻化发展,主要原因还是与年轻人生活习惯改变有关——食用大量高脂、高糖食物,运动减少,熬夜,精神压力增大等等都会导致心梗的发生。目前他诊断最年轻的心梗患者是25岁。
赵印平提醒,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或者与心梗有关联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还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检查排除心梗的可能再做进一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率的首位,每3名心肌梗死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一百万,预计2030年将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其中,45岁以下的心梗患者就占全部心梗患者的16%,心梗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很多人认为,自己年纪轻轻,身体从没出过问题,怎么可能得心梗呢?事实上,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甚至久坐不动,这些中青年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为身体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如果还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喝酒、肥胖等情况,更容易被心梗找上门。
年轻人发病更为凶险
这些症状要警惕
老年人的心梗往往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心绞痛等明显症状,容易发现。而很多中青年患者发病,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机体突然处于高凝状态,形成急性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种情况往往没有先兆,容易被患者误以为休息一下就会没事。中青年心梗患者与老年人相比,病情进展更快,病死率更高,远期预后更差。因此,早期的识别和救治非常重要。
心肌梗死的症状除了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以外,还可表现为腰痛、后背痛,还可放射到左侧颈部、左肩、左臂内侧,甚至可以是牙痛。一旦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立即前往医院胸痛中心就诊,不能因为自己年轻就忽视病情,耽误治疗。
疾病预防是关键
这些生活习惯要坚持
虽然急性心梗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肌恢复供血,但已经坏死的心肌是不可逆转的。那么,中青年人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险因素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该疾病预防的基石。
合理膳食
强调食物多样化,注意能量平衡。建议每日摄入大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鱼、禽、蛋、瘦肉120~200克(其中蛋类40~50克,相当于1个鸡蛋),奶类300克。
鼓励增加蔬菜、水果等天然含钾食物的摄入,控制钠盐摄入量(3~5克/天),减少使用含钠的调味品(酱油、味精、鱼露等),少吃加工类食物(糕点、火腿、罐头等)。
习惯摄入高糖饮料的中青年可采用低卡路里甜味饮料作为替代,逐渐向饮用纯净水过渡。
规律身体活动
中青年人应尽量减少久坐时间。大多数人都不适合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开始进行身体活动时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循序渐进,可以采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广场舞等形式。
建议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或者每周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典型的身体活动计划包括:准备活动,5~10分钟轻度热身活动;训练阶段,20~30分钟有氧或耐力身体活动;放松阶段,约5分钟,逐渐减少用力,使心脑血管系统反应和身体产热功能逐渐稳定。
减轻并维持体重
中青年人随着体重增加,心血管病患病风险也会增加。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减轻并维持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建议通过减重,使身体质量指数BMI<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戒烟
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与心血管疾病、肺癌或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癌及其他肿瘤发病及风险直接相关。戒烟一年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可降低70%以上。吸烟者应该认识到吸烟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越早戒烟,获益越多。
控制酒精摄入
每周酒精摄入100克以上会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率。如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保持健康睡眠
失眠会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建议每日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会有更长时间处于劳累或紧张、烦躁、焦虑的情绪中。中青年人应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及时通过自我调整、向他人倾诉等方式疏解不良情绪,避免大喜大悲。
此外,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青年人,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切勿擅自吃药、停药,更不能因没有症状就置之不理。
通讯员:吴悦 莫婷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