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院长,您看看我这眼睛,还能治吗?”近日,一位78岁的患者周老先生佝偻着身子,靠着一张小木凳“挪”进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眼科诊室。20年的强直性脊柱炎将他的身体扭曲成一个巨大的问号,头颅被迫深埋,而白内障的阴霾彻底笼罩了他的生活。
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温利辉仔细检查后认为,白内障的诊断明确,手术是唯一的治疗途径。然而,最大的障碍不是眼睛本身,而是老人那被疾病禁锢的身体——这意味着常规的手术体位对他而言无异于酷刑,甚至根本无法实现。“周老哥,您这强直性脊柱炎太严重了”温院长语气温和但直指核心,“最大的问题是,您没法像普通人那样平躺在手术台上,头也不能后仰,对吧?”
“躺不平,头抬不起来。平时睡觉都只能侧着蜷着,平躺一会儿就受不了,后背硌得疼。”周老先生艰难地动了动脖子,幅度小得几乎看不见,喉咙里发出含混的声音。
“手术必须做!”温利辉的目光扫过患者弯曲的脊背和同行家属担忧的脸,沉吟片刻后眼神坚定:“既然常规体位不行,我们就创造适合您的体位。用局麻,您清醒着,尽量保持不动,我动作尽量快、准,让您少受折腾。”“真的……能行?”周老先生眼里充满难以置信的希望。“行!相信我。”温利辉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手术当日,医护人员极其小心地将患者“安置”在手术台上。在温利辉的指挥下,护士们迅速行动,在患者僵硬的颈肩、后背和腰部下方放置楔形棉垫,搭建起稳固且舒适的支撑结构,并安排一位护士协助患者稳定身体,将他的头部固定在一个极其有限却足以进行手术的角度。“周老哥,别紧张”温利辉俯身轻语,“就看着顶上这盏灯,别动。”
准备工作顺利结束,手术正式开始。温利辉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专注锐利,穿透显微镜,精准锁定目标。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从第一个切口到人工晶体植入完毕,手术室墙上的电子钟显示,仅仅过了不到三分钟。一场针对无法自主调整体位特殊患者的高难度手术,在温利辉“快、准、稳”的精湛技艺下,极其高效、精准地完成了。
“这么快就做完了?”撤去手术单时,周老先生脸上露出既喜悦又意外的表情。“周老哥,好了!”温利辉的声音带着手术结束后的轻松,他轻轻拍了拍老人放在床边的手。
术后第一天早上,温利辉来到病房查房。踩着小板凳、弓着身子坐在裂隙灯前的周老先生突然紧紧握住温利辉的手,惊喜又激动地说道:“看见了!连墙上的小字都看得一清二楚!手术好快,没有受罪!谢谢温院长!”温利辉欣慰地笑了。
短短三分钟的精准操作,不仅驱散了患者白内障的阴霾,更突破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桎梏。光明终于回到了这位依靠板凳行走的老人眼中,也点亮了他生活的信心。医者的仁心与仁术,在这一刻,化作了患者世界里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