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蘑菇疯长,采食谨防中毒
作者:刘鑫林 唐大钧 时间:
2024.08.23
近期,桂林天气闷热晴雨交替,野外蘑菇生长旺盛,群众野蘑菇中毒事件频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桂林市中毒救治中心)收治多例野生毒蘑菇中毒患者,经过中毒救治中心医护团队全力施救,部分患者已转危为安。医生提醒:蘑菇中毒不容小觑,避免中毒的最佳方法是不采摘、不食用!
今年60岁的白阿姨(化名),8月16日与家人一起食用了在附近山上采摘的野生蘑菇,并于当晚将这道“美味”端上了餐桌,岂料这桌“美味”才吃到一半,她与家人就陆续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的症状。
在当地医院接受洗胃治疗等紧急处理后,白阿姨及家人被迅速转送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进行救治。经多学科会诊,给予血浆置换、床旁血液透析、补液等抢救治疗后,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桂林市中毒救治中心)肾病学科行政主任喻晓东表示,自8月以来,中毒救治中心已陆续接诊16名误食野蘑菇中毒的患者,由于大部分患者食用的野蘑菇没有留样,且部分患者误食毒蘑菇后刚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误以为是着凉等导致的胃肠不适,等到病情危急时就医已经出现较重的心、肝、肾损伤,给抢救带来较大难度。因此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旦出现不适,必须及时到医院治疗。
野外蘑菇不采摘!不食用!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知的毒蘑菇品种有400多种,分布广泛,引发的中毒事件呈现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特点,每年的6月至9月是蘑菇中毒高发期。
广大群众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蘑菇有毒无毒。远离未知蘑菇,最安全的做法是完全不采摘、不食用任何野生蘑菇,尤其是那些无法准确识别的品种。此外,要了解并传播蘑菇中毒的严重后果,提高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的警惕性。
蘑菇中毒后,症状多样且复杂,即使食用的量很少,也有可能因毒素过强引发严重后果。常见的蘑菇中毒症状包括: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神经系统症状:多汗、流涎、瞳孔缩小、幻觉、抽搐、昏迷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抑制。
全身症状:溶血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因此,一旦发现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催吐:对于清醒的患者,可饮用大量温盐水,并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部催吐,尽量将胃内毒物排出。
就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告诉医生自己进食的蘑菇种类、时间、地点及同餐者情况。
保留证据:保留剩余的蘑菇样品或进食蘑菇的照片,以供专业人员参考。
初步治疗后,可及时送往有中毒救治经验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在医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中毒症状和毒素种类,采取洗胃、导泻、静脉输液、血液净化等治疗措施,以清除患者体内毒素,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桂林市中毒救治中心)拥有先进的血液透析机、血液滤过机、Art透析机等设备。血液净化技术与自治区内最新技术进展同步,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人工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血液净化技术,可应用于急性中毒(如农药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气体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高胆红素血症、肝衰竭等危急重症的治疗,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桂林市中毒救治中心每年接诊食物中毒、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数百例各类中毒患者,成功挽救了市区及邻近县域众多中毒患者的生命,并为外院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提升了区域中毒救治整体水平。
通讯员:刘鑫林 唐大钧
审核:一审刘鑫林 二审唐大钧 三审唐清